面对艺术品造假艺术家们应拿起法律利剑
“进入新媒体时代,艺术品被侵权的形式变得多样,危害也更大。”9月19日,在中国版权协会艺术品版权工作委员会主办的“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品版权保护”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版权协会艺术品版权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秦博如是说。
秦博提到的“多样”可以从画家史国良遇到的造假事件中得到印证。比如,不是史国良创作却署上他的名字售卖的假画很多;为了售卖假画,造假者们费尽心机,有人将史国良画册中的图片换成假画图片,制成假画册;有人将史国良的照片拼接到假画背景上,制造假合影;还有人冒用史国良的名字办展览,结果展出的全是假画;更有甚者,将微信名字设置成“史国良”,头像也设置成他的照片,以此来售卖假画……最近,在一家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画册中,史国良发现了一张并非他创作的画,而且对于这幅画,他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打假。
史国良的讲述,让在场嘉宾深受触动。中宣部版权管理局执法处处长赵杰说,艺术品版权保护面临着流转链条长、溯源认证繁、落地查人难、社会意识弱等问题,艺术品造假侵权的线索难以发现、追踪是困扰版权执法部门的难题。赵杰建议艺术家们积极向版权管理部门举报投诉侵权线索,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快捷高效的优势,严厉打击艺术品造假行为,共同营造艺术品市场良好版权秩序。
判定画作真假,是打击假冒画作的基础,可是,画作真假画家说了到底算不算,却成了困扰画家的难题。史国良介绍,目前画家自己的鉴定结果并不是在所有场合都有效,有人反对画家为自己的画作出鉴定证明,理由是“运动员不能同时是裁判员”。但是,史国良认为:“画作对于画家来说就像亲生孩子一样,没有任何人比画家更了解自己的画。”而目前提倡的第三方出鉴定证明的方式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鉴定专家”根本没见过画家作画,不了解画家的风格和创作技巧就给出了鉴定证明,其结果并不准确。史国良希望把鉴定的话语权还给画家本人。关于艺术品鉴定难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科研室主任尹毅说:“以前,图章可以作为画家的防伪手段,但是现在造假技术已经让图章真假难辨。”他认为,对于画作质量高且作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有必要对其作品进行备案。据了解,目前,雅昌已经推出了艺术品鉴证备案项目。
关于存证问题,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五队队长刘立新建议艺术家及时对作品进行登记,这样,在发生侵权纠纷时,作品登记证书就可以作为证明著作权人权利的有力证据。
对于史国良提出的拍卖行明知是假画仍出售的现象,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熊文聪建议艺术家向法院申请禁令进行保全,同时他建议版权协会等组织搭建艺术家和法律专家沟通的桥梁。金版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长春赞同熊文聪的建议,他认为,维护艺术家权益不能仅仅依靠艺术家自身,设立相关的艺术家版权协会能让维权力量形成合力,维权的效果会更好。中国版权协会秘书长孙悦表示,中国版权协会非常乐意搭建艺术家和版权管理部门、版权从业者之间联络的桥梁,为艺术家在跨区域维权、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帮助。
“司法给权利人的保护是强保护。”全国审判专家、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原知识产权庭庭长林子英建议艺术家寻求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找出最佳的维权渠道。此外,提高版权管理意识也是嘉宾建议中的高频词。中视瑞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版权协会副秘书长王旗说,艺术家应该建立自己的作品库,记录好自己的作品信息、授权状况等数据。同时,艺术家应该和专业的版权机构合作,让负责版权管理的“管家”和负责版权维权的“斗士”为艺术家服务。中鸿创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卫华说:“很多画家只知道原作是财产,却没意识到版权也是财富。”实际上,根据艺术品进行版权开发的活动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版权开发者和权利人之间缺乏沟通渠道,这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作者:隋明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2019年9月27日